6月24日,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举行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方平,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代表张云宇、袁紫琳、胡万里出席,参与会议的还有暑期实践各团队负责人和成员代表。
01
活动概述

活动伊始,院党委副书记方平老师从“为什么要社会实践”、“怎么做社会实践”两个问题为同学们讲授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他首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号召同学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产业前沿去,在实践足迹中展现纺织青年担当;其次引导同学们深入社会实践主题,利用现代大学生工具深挖纺织丝绸文化,用“传统+现代”的方法讲好纺织非遗故事,走好传承创新之路;最后方平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情”,要有热情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二是“真”,社会实践一定要结合专业所学,做到真才实学,三是“意”,即一定要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能力,四是“切”,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应当选择切口较小、更为聚焦的角度,不宜选择过于宽泛或宏大的主题,这样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入地挖掘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思辨思维。

同学们对方平老师生动的授课表露出极大的兴趣,纺织(丝绸)学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朱子骄表示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更多的结合,贡献浙理纺织人的力量,展现纺织青年担当。
02
团队风采
追循奋斗足迹,践履纺织担当
让我们一睹
纺织(丝绸)学院
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风采吧!
“人间织梦家”团队
“人间织梦家”是一支由热爱公益事业,支持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熟练掌握纺织知识的大学生组成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我们将深入基层,体会当地非遗织带传承所遇到的困境,以文创理念和互联网平台为非遗传统赋能,打造“织带文化印象”。牢记学校“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贯彻志愿服务精神,学习、发扬缙云织带这一非遗文化,向民众普及非遗、纺织文化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为‘千万工程’添动力”团队
团队多位成员曾服务于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会现场,我们秉持着教育、调研、宣传和素质拓展为核心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我们希望在此次的“我为千万工程添动力”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深入基层,走访干部,学习了解“千万工程”在新塘村的实际作用,探索“千万工程”以来的在产业方面的政策调整,围绕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等方面的现实难题,拜访多位当地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千万工程”的推进增添青春力量!
“千丝万里·丝义微科普”团队
实践团将丝义带入校园、社区进行微课普,从“糸”字中明了为人准则、做事原则。实践团队可以就“‘丝’字探源”、“‘丝’蕴故事”、“‘丝’路文化”、“‘丝’性哲学”、“‘丝’艺手工”为主题,以动画视频、图文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面向大中小幼学生开展微课堂科普活动,传递中华丝绸文化之美,强化文化认同与自信。同时实践团队深入蚕桑之乡挖掘纺织民间故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棉纺智研”实践团
实践团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团队将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后前往宜山镇纺织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布角料分拣工序的实际操作流程,并记录相关数据。期间与公司的技术专家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现有分拣工序的看法和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团队将系统整理调研结果,提出优化布角料分拣工序的科学解决方案,并设计出具体的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