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信息 -> 正文

材纺学院、丝绸学院党委关于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浦江“郑义门”家规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5-20  来源:   点击量:

学院全体党员: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如“郑义门”家规中有这样的内容:家风正,则民风正,家齐,而后国治;齐家者,以仁德教化,以法纪规范,不可偏废;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根据省委教育教育工委和我校组织部的要求,学院现将浦江“郑义门”家规的有关情况整理成学习资料,请学院师生党员下载学习。同时,大家也可通过观看央视银河剧场动漫电视剧《郑义门》来进行形象化的学习。希望广大党员能自觉带头学习,树立良好家风。

材纺学院、丝绸学院党委

2016520

相关学习资料见附件

一、关于“郑义门”的由来

浙江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奇迹。从春秋始祖郑桓公第六十六代孙郑绮开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成为绵延十五代大家庭,鼎盛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黎明即起,钟鸣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祖训,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饭后各就所业,种桑绩麻,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息达330年。

朱元璋闻听当时郑义门已九世同堂,特赐匾江南第一家。

义门是对多代同居的赞誉之辞,也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人类社会大同理想的宝贵实践。郑义门自宋经元一直到清,绵延十五代达三百三十年,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家族的历史向后人昭示了极其宝贵的治国安邦的经验,证实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从而印证了大家风范之根源就是教养,世代传承尊师重教。治家有方在这里不是空谈,洋洋洒洒百余条家规天天聆听背诵,成为行为准则,无人敢逾矩。家庭有着极其严密规范的治家制度,比如家有宗子是长子长孙世袭,但仅仅只是具有子嗣名分,在家中掌管祭祀其余大事无权过问,家庭日常管理则是由民主选举出最有威望家长执掌,助理两人,还有监事一人,监督是否所有部门是否公正无私,这个位置为期仅只两年,保证监督不流于形式,家规祖训堪比国法严谨。这个家庭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而从无丑行记录。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浦江县委已将郑义门列为廉政教育基地。

二、浙产廉洁动漫片《郑义门》登陆央视。(20163月)

家规家风代代传 九百年来无贪墨

   浙江在线0309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丁谨之)暮色轻轻攀上金华浦江郑宅镇东明村村口的青石牌坊。“江南第一家”,牌匾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书的几个大字,在晚霞的映衬下,更显古朴。

  傍晚5时许,牌坊边的郑义门博物馆还未闭馆,71岁的“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定汉已结束与观展者的闲谈,匆匆归家,赶赴一场荧屏之约。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900多年前,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便以崇尚清廉的家规治家。201637日,一部名为《郑义门》的廉洁动漫片登陆央视,上演家规里的经典故事。

  当动漫片成为郑氏家规全新的传播载体,更多人将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其廉洁奉公的道德教义。它不仅将随着电视信号走入千门万户,还将成为我省对党员干部开展家规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

  廉洁动漫片《郑义门》,何以获得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为什么能拥有不同于一般动漫片低幼化的定位?其背后的“郑义门”又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到当下

  郑宅镇的入口,依次坐落着9座巍峨的牌坊,穿行其间,仿佛走过一条时空隧道,那些沉睡在历史暮霭中的往事,如一幅图卷,徐徐展开。

  位于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公元1118)至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十五世,共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曾获得宋、元、明三朝帝王的7次题赠、6次旌表。

  “我们郑家规矩大着嘞,孝敬祖宗、勤俭持家、清廉为官……”谈起家训,郑定汉总有说不完的故事。21年前,正是他和村里的10余位老人,将一度失传的家训译成现代文,重新传授给子孙后代。他念叨的“郑家规矩”,正是蜚声江南的《郑氏规范》。它与9座牌坊一起,历经风雨。

  《郑氏规范》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这部经数代人创制、增删的家训,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转换为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并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订完善,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从家庭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正,是其一大特色。“家规中,有部分涉及廉政廉洁,如868788三条,就是针对出仕当官的人规定的。它教育郑氏子孙,出仕当官必须奉公守法,不得贪污受贿。”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告诉记者,“贪赃者将从家谱中除名,死后也不许入祠堂”,这可谓是最严苛的条款。

  凭借好学的风尚和孝义之名,900多年来,郑氏家族约有173人为官,明代出仕者更多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但无一人因贪墨被罢官。

  郑沂辞俸促廉、郑崇岳清退贿物、郑幹惩治贪官……祖辈清廉的美谈,已化为后辈律己的自觉。如今,东明村党支部书记郑宏建正带领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更以秉公廉洁的品格赢得百姓口碑。

  600多岁的郑氏祠堂中,一口大钟至今尚存。往昔清晨,每当钟声响起,郑氏子弟便鱼贯而入,诵读《郑氏规范》。尽管,家规中的部分条款已不再适用,但其中崇清廉、重孝义的理念,却得到更深刻的阐发——“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2016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

  从历史到当下,“郑义门”的精神内涵不曾褪色。它在新时代中,点亮清廉为官的意识,更拥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从文字到动漫

  2015528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南柯应邀来到杭州,参加《郑义门》廉洁动漫片的候选编剧座谈会。

  原本带着“出主意、敲边鼓心态”而来的南柯,在听完有关专家的介绍后,形成了若干想法和建议。尽管任务紧急,1个月内须完成20集剧本,但“郑义门”家训的传奇力量和众人的一致推举,令南柯最终决定执笔担纲。

  专程踏访“郑义门”建筑遗迹,听取郑氏后人讲述先人义举,研读金华风物志、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后,710日,南柯终于如约完成《郑义门》廉洁动漫片的剧本初创。5天后,经专家组对样片的审看、评议,上海河马动画设计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动漫片制作单位。

  一夜夜奋笔疾书,一张张动画图纸,“郑义门”家训就这样从镌刻在祠堂正厅木板上的文字,变为动漫片里的生动故事。其实,郑氏家训多样化的传承,早已发端。“郑义门”里的历史传奇,在农村文化礼堂的舞台上演;以《郑氏规范》为蓝本的校本课程,在课堂中教授;郑氏后人各自的新老家训,在宣传栏、公告栏中展示,接受群众评点监督……

  但不同的是,《郑义门》廉洁动漫片的创制,拥有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省委、省纪委对运用好浦江“郑义门”家规家训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夏宝龙明确要求创制动漫片,并要求将其作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学习资料。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多次听取汇报,并对样片修改提出具体意见。同时,省纪委还在4期省管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轮训班上组织样片试放,征求意见建议。

  当党员干部成为动漫片的主要受众,意味着对剧本的思想性、政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剧本的取材,更侧重于强调清廉为官的家训,加入朱元璋、宋濂两位真实历史人物,并选用更深刻的说理方式。”南柯告诉记者,这些调整都令作品更适于具备一定文化层次和人生阅历的观众。

  中央纪委宣传部对该片的创制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支持。201510月初,中央纪委宣传部会同省纪委、省广电集团在北京召开《郑义门》廉洁动漫片创制座谈会,邀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中央电视台、中国动画学会、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专家汇聚一堂,对片子进行会诊。

  当动漫人物跃动在大屏幕上,弘德扬善的内容、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别出心裁的艺术形式,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郑义门》廉洁动漫片在定位上没有落入动漫片就一定要低幼化的窠臼,适合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等各层次群体观看,对于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围绕“如何将好片打磨为精品”的课题,大家各抒己见,并就力求做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提出了意见建议。

  “动漫片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和创作规律,把它与党员干部的教育内容结合,必须突破、创新。”南柯说。经修改、完善、提高后,由浙江省广电集团承制的《郑义门》廉洁动漫片最终定格为15集,每集长10分钟,通过郑浩退还行贿者所送财物、菜品,郑泽取消新官上任当地献蟒习俗等15个故事,展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并邀请韩磊演唱主题曲《家风》。

  《郑义门》廉洁动漫片是一个标志。它表明,当以“修身齐家”为标志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化理念相结合,并运用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将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净化整个政治生态。

  从家风到政风

  郑宅镇中的东明书院,是当年郑氏子孙读书之所,名儒吴莱、宋濂、方孝孺等人都曾在此授经讲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中的开篇之语,曾无数次在此回响。

  琅琅书声中的“修齐治平”,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同心圆结构。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设喻,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同心圆:以家庭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

  隐藏在此之后的,是“家国同构”的思维逻辑:家庭是社会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治理中最小的政治单元,因此治国须从治家开始。当“治家”成为个人德行与社会治理间最重要的桥梁纽带,“家规”的教化意义由此得到升华。

  “治家以孝义为本,治国何不如此啊!”《郑义门》廉洁动漫片中,朱元璋听完郑濂对家族各事的汇报后,发出如此感慨。这或许正是《郑义门》有别于其他动漫片,获得中纪委、省委、省纪委高度关注的原因所在。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家规培养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呼唤良好家风,郑氏家族为我们隔时空提供了借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策说。

  其实,家风对于政风的意义,已不是陌生的话题。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家规族规、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规矩”和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也是党规党纪的重要源头。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家风家规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从2015213日至123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有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家族式腐败的新特点,呼唤着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20155月起,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这一专题策划,浦江郑义门首期入选。此外,海宁许汝霖家训、余姚王阳明家训等也先后入选。

  据悉,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将联合下发通知,将《郑义门》动漫片发放到省、市两级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县(市、区)部分直属单位党委(党组),乡镇(街道)()委,各高校党委,各省属企业党委,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并在各类学习教育平台、网络进行播放,要求各地组织收看,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当旧家族的大门在苍茫历史中缓缓关合,先人身体力行近千年的家规家训,依旧流传。

  他们记载着家族的演进,践行着以德齐家的愿景,而蕴含其中的廉洁因子,正回应时代需求,闪耀新的现实意义。

三、浦江郑氏家规上了中纪委网站(20157月)

有这么一姓人家,他们流传了600余年的家规,上了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成为专栏“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一期上榜者。这家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孝义传家的浦江郑义门。

  专栏上,图文、视频很齐全,比如,“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家风促廉洁:173人出仕无人贪墨”、“专家谈郑义门:生生不息靠家规”等等,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浦江郑义门的家规,究竟是怎么样的。据说,这些家规里有许多到现在还流传、有效。

  话说,在中国的百家姓中,以孝义治家的,不在少数,这个郑义门,有什么不同呢?

  郑氏在浦江当地,已繁衍成一个大家族,许多村庄都是郑氏的聚居地。记者曾走访多个村庄发现,168条《郑氏规范》是这些郑氏人共同的传家之道。在黄宅镇前陈村祠堂的墙上,镌刻着《郑氏规范》;而在郑宅镇东明村,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小册子,也是《郑氏规范》。

  传了600年的家规操作性很强

  郑氏家族自南宋开始便在这儿定居,开始孝义传家。郑家五世祖制定出家规58条,成为《郑氏家规》的雏形,六世祖郑文融开始把家规镌刻在石碑上,再之后的七世祖又将家规整理增补续成了92条。到了明朝洪武十一年,八世祖又续订了一次,就成了现在的168条。

  牛就牛在这定稿的过程,居然请到了明朝开国首臣、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他还写了一篇引言,这当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他认为,这部家族法典,完全可以用于治国安邦,所以,《大明律》中有很多《郑氏规范》的影子。

  家规传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一个现代家族里,人手一本600年前的家规,还人人都能背上几句。

  “因为它的可操作性太强了,完全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策说,很多人家的家规里,普遍会写孔子怎么说,《周礼》怎么说,而《郑氏规范》里,明确规定了家里每个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法律意识的前奏,这种跨时空的规则,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来看一条感受一下,记者翻译成白话——

  第四条,祭祀时,如果有人在行礼时随便离席,站立不正,打哈欠、伸懒腰、打嗝、打喷嚏、咳嗽,都要被现场的督导“督过”处罚,万一督导想不好怎么罚,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男人三十而立才能喝点小酒

  毛策认为,郑氏家族自南宋到明初十五世和族而居,如此长久不衰的巨型家族,户众人杂,类似一个封建小王朝,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维系这样的大家族,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孝,这是《郑氏家规》的核心关键词,还上升到了家族法律。“家产均属家长名下,家族成员全部收入,上交家长,不许私营,如果私拿,就犯了不孝罪。”

  在郑宅镇文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定汉看来,这条家规相当合理,直到现在,大家也是这么做的,“你如果当官了,比如工资2000块,如果吃饭用了1000块,剩下的1000块钱就要交到宗祠里,不能私拿。”

  郑家人觉得,家规里很多规矩,说的很有道理。比如,女人到了50岁,不要轮流烧饭了,要退休享福;男人到了30岁以后,才可以喝点小酒。还有,最超前的一条:生男生女都一样,600年前就定好了,而且女儿长到10多岁,得给她穿得好一点,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不过,关于家里的女人,还有这样一些条条框框——

  媳妇与亲姻往来,必须有男性引导才能见面;8岁以上的女孩子不得去外婆家。

  对于这些家规,村民们已经自动屏蔽了。“像‘毋听妇言’这样的话,对女人实在太严了。”前陈村村民郑勇伟告诉记者。

  “永世同居” 已经做不到了

  有的汲取,有的屏蔽,郑家人的家规,是这么传下来的,但有的条目,他们而今非常想做到,却已经无能为力了。

  郑勇伟记得,他的太公兄弟8个,爷爷家有23个人,到爸爸这辈,家里住一起吃饭的数一数有46个人,从来没分开过。“永尊祖训,永世同居,太公这么教我们。”

  郑勇伟喜欢研究家谱,他曾考证过,郑家最后一户同居的人家直到1949年才分家。

  这么大一家子怎么吃呢?

  第一轮,家里开店的,,,人先吃;第二轮,田里干活的人吃;第三轮,轮到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吃。

  现在,光是婆媳同一屋檐下,都会生出各种奇葩事件,难以想象相当于一个班级人数的家人每天同吃同住,那还不鸡飞狗跳?

  郑勇伟指指家规,“绝对不会,里面都规定好的。”

  “现在肯定做不到了。”郑勇伟有点遗憾。过去,兄弟还一起住,因为老爸吩咐:老妈活着,就不能分家。老妈没了,实在不能同住了,再分家。

  范仲淹题写郑氏家宝

  唐代司空图在研究考证中国姓氏时指出:郑氏出自姬姓。郑姓古发族祖是史称荥阳族系的望族巨室,繁衍于黄河流域,从周宣王二十一年封其胞弟友起,中国郑姓已有2800年历史。

  周宣王姬静是周厉王子,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宣王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的重大举动,成就了日后的郑国,郑姓的诞生便是这次新政的产物之一。

  据《义门郑氏宗谱》载,宋元符二年后,郑淮生煦、熙、照三人,煦、熙两人另立图谱。郑照生两子,次子曰绮,这便是“九世同居”第一世祖。郑氏家族在“九世同居”之前,已得到宋代政治家的重视,当时睦州守范仲淹为宗谱题写“郑氏家宝”,以资鼓励。

  整理自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